时间:2017/8/1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(网络借图)

司空山海拔只有米,在岳西县乃至大别山区真的不算太高,但因为他是在海拔米处拔地而起一千米,非常伟岸,加之山势陡峭,特别难以攀登。一般人从山下爬到无相寺,就已经累得够呛,往往到传衣石即止,望着顶峰,只能徒然兴叹,自己安慰自己:下次再来!所以,顶峰上的风光,以及司空八景的绝大部分,十之七八的登山者无缘得见。

道家的玄妙观,佛教的二祖禅刹,代表儒家忠君思想的朝天宫,以及诗家的太白书堂,是司空山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。古时候连通其间的是一条循环路,只是现在玄妙观、朝天宫均已成为废墟,所以有些道路已经成了山林,长满树木,无法通行。

今天想要把这些地方都走到,难免反反复复,迂回曲折。为了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司空山上的风景人文,我姑且按目前可行的线路,略叙一二。

基本脉络:太白书堂→洗马春池→二祖禅刹→传衣石→乌牛古石、赤壁丹砂、玄妙观→朝天宫、仙女洞→北岭松风、银河夜月、二尖→牛背脊、无量寿碑→主峰。

太白书堂前台阶下,有一巨大的棺材石(又叫升官发财石),长约六米,高两米多,上有青藤缠绕,外形规则。过去在棺材石南头,放有蒲团,供人参拜。据说当官的拜了可以升官,经商的拜了可以发财,农人樵夫拜了,可以添福添寿。

升官发财石南边,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曲曲折折,穿行在一片浓密的苦竹林中,走在小路上,竹叶沙沙回响,鸟儿啾啾其上,溪水潺潺渐远,万般烦恼尽皆放下……

约行三四百米,一个更大的石头矗立在竹林树木之间,这便是印心石了,又名应子石。巨石高约六米,周长近百米,从卫星地图上看,也呈规则的?形,应子石的北侧有一个高近两米的垫脚石,据说想要求子的男女,只需爬上垫脚石,背对应子石,将手中的石子从头上向后抛去,如果落在应子石顶端,就会生男孩;如果没有抛上去,或者是抛上去又滚下来,就会生女孩。预测往往灵验,所以远近闻名。前来一试的人不计其数。

站在垫脚石上,用全景模式拍的应子石一部分

应子石东下角的小路和竹林

在印心石(又名应子石)前,竹径分为两路,东转,洗马春池在前方里许;西行,稍下百余米,无相寺山门就在眼前。

进入山门,无相寺的全景映入眼帘。无相寺始建于唐朝,宋、明、清几朝曾多次修葺或者重建,但是经过日寇轰炸和“扫四旧”的劫难,古建筑所剩无几,现在看到的,大雄宝殿、客堂、斋堂、禅堂、闭关房、山门等建筑,都是本世纪初由香港旭日集团捐资修建的。唯一的古建筑,就是矗立千年不倒,有着很多传奇故事的石牌坊了。

应子石一角

牌坊始建于唐朝,残存的石构件上,前几年还有人看到“尉迟敬德监制”字样。现在的矗立着的部分,考古专家说是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式样,应是太空如浩禅师任方丈时重新修建。

牌坊自康熙二十年开始,渐见倾斜,日复一日,倾斜越来越厉害,师傅们拿竹竿量,已经偏离中心线三尺左右,看起来摇摇欲坠,进出的人都不敢走下面,纷纷绕道。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年),有一天晚上风雨交加,雷电大作,尤其是一个惊雷直接在牌坊处炸响,一时间地动山摇。寺庙里的师傅们都以为牌坊一定被雷击倒或者震倒了,但令人惊绝的是,牌坊不但没倒,居然正立起来,端方四正!“次早观之,挺然自直,中有未合者,至今缝隙犹存”。

牌坊的两侧,有两个大石槽,分别安放左右。左侧一个基本完好,右侧的那个,破损较多,应是日寇轰炸时的罪证。就这两个石槽,很多人说是喂马的,更有人说就是饮马槽。但是据我曾经拜访过的“达奇”师傅说,那不是喂马的石槽,而是叫“子母鸳鸯池”,古时候置于大士殿前,盛满清水,供求子的善男信女们焚香前净手用的。

经过牌坊,前方正中就是大雄宝殿,供奉一佛两弟子,即释迦牟尼佛,和摩柯迦叶、阿南陀,佛祖的莲花座,放在一个足有三米见方的石头底座上。这是个“生根石”,千万年来,就长在这地方,不移不动,也许就是等着这段佛缘吧。

左侧是客堂,我们晚上就住在这里,一层是石头砌成,坚固结实,阁楼为杉木结构,清净整洁。右边一楼是斋堂,来自山东的缪师傅蒸得一手好馍,已经在山上烧饭七八年了,始终如一的尽心尽力,始终如一的和善好客。二层是寮房,还设了一间会客厅,每次上山,都能在这里喝到师傅们自己采摘、制作、冲泡的司空山禅茶,香气四溢,沁人心脾,洗却所有疲倦。

大雄宝殿东侧,有一条清丽的小溪顺山势曲折流淌而下,古时候,溪边有一口古井,井上有一棵老梅树,井因梅得名“梅花井”。

梅花井

(清)黄元源

罗浮仙人淡素妆,低垂缨络媚空王。

珍珠不惜笼金井,冰雪还能酿玉浆。

花照水中开去复,水从花里汲来香。

幸分一滴如甘露,涤净诗人九曲觞。

过二祖寺

(明)罗汝芳

暖云开小径,香雪点重苔,

不试东风面,溪头看早梅。

可惜现在古井和老梅均已不见,只有“馨音琴韵、昼夜不绝”的东涧水,从古流到今,从冬流到夏。东涧再往东,无相寺与太白书堂之间,是自主峰发脉的小山岗,自赤壁丹砂崖下绵延向东南,经过印心石,指向山下亩的?形“风水宝地”,再延伸,就是经四望山到天柱山。这条山岗就是传说中司空道场的“龙脉”了,依次挖开山岗,可见几种不同颜色的泥土,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无限美好吉祥之意的“五色土”!民建中央文化委主任、安徽省政协副主席、著名历史学教授李修松在考察司空山之后高兴的说:“山上一个心印记,山腰一个印心石,与祖师洞正好是对角线过来,中间由神奇的彩色土带相连,这不是偶然的,与佛教心印相传完全契合”。

荒草灌木下面就是五色土带

从大雄宝殿西侧向后,大约百步台阶,依次是白鹿洞、朝阳石刻、禅房、讲经台、葫芦石、太空如浩塔等僧塔、目唐戒可域碑、闭关房、二祖禅刹、传衣石。

石刻主要有罗汝芳的对联:“半空玉立乾坤柱,万劫金精日月华”,翁溥的诗:

登司空绝顶

十里芒鞋凌紫烟,半空石壁倚青天;

鹿眠营殿张安抚,草蔓书堂李谪仙。

古刻何年蝌蚪没,胜游今日羽衣翩;

酒酣下视浮云过,笑语分明在帝前。

最奇特的是这两个字,没有留名,也不知出处。而且,目前为止,还没谁认出。希望有识之士,能够解了这个谜。

禅堂,“坐禅堂”的略称,亦作“僧堂”,“三宝殿”之一,是众僧坐禅用的堂室,佛徒打坐习静之所。此处禅堂虽然较山下小了不少,却是很多禅门弟子心中的圣地,以前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二三百人在此“打七”。

残缺不全、被炸掉一半的讲经台

葫芦石,传说“二祖秘笈”即藏于此葫芦石下。

明万历年间,司空山无相寺住持太空如浩之塔

僧塔后是“大自在”碑

目唐戒可域碑,为历经康雍乾三世、官居“六部尚书、九州总督”的史贻直撰写。出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,可惜因保护不当,字迹大多已经模糊不清。

二祖禅刹,又名“云中石屋”

时任太湖县令,明代诗人、嘉靖八年进士翁溥所书“传衣石”

时任太湖县令、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、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“心学”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(字近溪)书写的“观空”

传衣石与前方的钵盂山,一大一小,转折起伏一模一样。都是先朝东南,再转向西南,最后向正南,是否预示着三祖向东南到天柱山,四祖五祖向西南到黄梅的双峰山和东山,六祖向正南的韶关?

二祖禅刹附近,小路再次一分为二,向东是登顶峰之路,从闭关房侧门向西,有一条小径通向西门岗。

“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”,先向西,去西门岗,探访乌牛古石、玄妙观遗址,远观赤壁丹砂,畅想南崖瀑布。

步行约百步,路边有一僧人墓,字迹已不能辨。再上行约五十步,见体融豁禅师墓、塔位于小径东侧。墓、塔均完好,石刻清晰,记载了禅师的师门传承。尤其是一首古诗,气势非凡,直扣司空山“万佛朝宗”主题:

峰头宝塔势昂藏,日月为灯雾作香;

无限好山依坐下,重重俯拜法中王。

残存完好的禅师塔

从禅师塔西侧绕行百步,登上一山岗,山势连绵,从此处一直到崇报寺后靠山,即为司空山西走马岗。

右侧山岸壁立,左临绝壑空悬。此时正是走在耙梳岩顶上,“怯者必握手牵裾,摩岩内向而走”。这一段大约二三百米,如同天然栈道,高悬于七八百米高空,胆小者不敢转头下看。

未达西寨门,右转,披荆斩棘而上,弯腰潜行约里许,眼前豁然开朗,灌木变得稀疏,一层层的平坦地,由人工砌筑的石坝隔开,约十余亩,应为玄妙观遗址所在。

遇一石洞,两个数米高巨石蓬成一门,幽深不见底,同行老程手中拿刀,壮胆躬身进入,幸无毒蛇猛兽,得以随行。

自洞中退出,东向行三五十步,终于一睹“乌牛古石”。登高远望,大别山中小江南的冶溪畈尽收眼底。更远处,云蒸霞蔚,雾气弥漫,路如棋盘,车行若蚁,深秋的田野,一片金黄……

背转身回望,赤壁丹砂若隐若现,巨石似龟如息如行。狮子峰一如海上蓬莱,崖上观音杨枝轻点。

自乌龟石东侧,应有古道可通朝天宫,但今日已经无迹可循,只在南侧觅一若有若无小径,拄拐扯藤而下,约二三里,即达二祖禅刹。

自祖刹向东,有石台阶蜿蜒深入密林,直通主峰。直行一里半,有张安抚上马石立于路边,附近有石臼遗弃,苍苔满布,此处方圆几里,均为朝天宫旧址所在。有寨墙、宫殿基础、藏宝洞等尚存。

石台阶旁西上不百步,有大石孤立前耸,中空约五六尺见方。明朝时有官家闺秀,避乱躲于司空山,最后被迫自尽,乡人厝棺于石洞中,奈何乱世所殇,无人再能给予安葬,一直到康熙二十五年,在山上打柴的樵夫避雨到石洞,打开棺材看,“颜色如生,衣衾鲜丽如故”。司空山北南庄明经祝松田可怜她的遭遇,请工匠用石头封砌,于是乡人都称呼此洞为仙女洞。

吊司空山仙女洞

(清)祝大忠

碧山春树锁春光,洞口桃花都夕阳;

环佩不消妆阁梦,烟霞犹溅彩霓裳。

清风崖下情难投,流水声中恨转长;

应向遥台见王母,等闲沉醉紫云觞。

仙女洞

(清)陈启源

仙蜕何年此洞藏,薜萝牵恨引丝长。

荆山有石能埋玉,兰谷无人自吐芳。

已委钗钿归化国,不携云雨梦高唐。

我来为采常春药,空对桃花一断肠。

朝天宫成纪怀

(宋)张德兴

翠律千寻玉垒开,龙蟠虎踞拥金台;

云中双阙天颜近,塞上孤臣铁骑迥。

砂壁朝疑烽火动,松风夜杂鼓笳哀;

愿将只手扶红日,扫尽狼烟御辇回。

过朝天宫故址

祝大忠

国祚难延岂等闲,欲将一臂挽河山。

军中有令知年号,宫内何人识圣颜。

午夜青莲燃瓦砾,孤忠碧血化苔斑。

无端话到兴亡事,山鸟吞声哭树间。

继续向上,过一路异常陡峭石台阶,高约百米,虽然有台阶,仍然需要附木上登,可以说,登主峰之奇险,正是从此开始。上面有平地十余步,就是二尖,又叫二尖杈。路分三处,向东,为银河夜月最佳观景点。向北,越山岗直下二里,为普陀洞(本净禅师静坐参禅处)。向西,直上主峰。

银河夜月观景点

普陀洞

普陀洞

(清)陈启源

洛伽山色妙庄严,问是何时向此拈。

洞辟却疑工运斧,门空常借水为帘。

峰烧蜡烛招仙客,天落银河浴玉蟾。

为笑当年读书子,不从此处乐幽潜。

普陀洞内唐代本净禅师石像

二尖杈上下,有岭脊独高,起伏蜿蜒,如龙腾蛟舞,长六七里,即为司空山之北岭。“长松遍地,覆地参天。翠艳漫空,绿云迷壑。风起涛吼,搅海翻江,倏然雷声震动山岳”。站在上面,毛发竦立,陡生寒意,不敢久留。如果是晴天,风和日丽,则心旷神怡,如聆羽曲,造化鼓吹,不是一般的乐师能够演奏得出,这时候又徘徊流连,不忍离去。

开始登主峰了,司空山当即给人一个下马威。其险难,清陈启源先生有精彩描叙:“山起人面,仰看帽落”,形容其陡峭壁立。“两旁绝壑,不敢俯视”,形容其险峻高兀。“中如剑脊,刚容屐齿”,形容其狭窄难行。这就是牛背脊,属登司空第一险。

上牛背脊

(清)黄元源

果然牛脊自天升,凿石难容屐齿全;

旁近悬崖千仞绝,中无长葛一枝缘。

风来弱体轻如羽,望去昂躯软如棉;

不是凌云飞举客,哪能身近玉虚前。

辗转攀登约百步,有“无量寿佛碑”立于斜石上,至此可以稍微缓口气。再上,半边石头半边土壤和树根,约里许,又遇悬崖峭壁,从中凿出一排台阶,每步仅仅容下一只脚,手足并用,仍是胆战心惊。地名叫“蜈蚣背脊”,长度约与牛背脊相当。

再从羊肠鸟道中攀爬里许,就到司空极顶了。

司空极顶,又名司空台,长约四十步,宽约十三四步。东南方为祖庭后屏,万丈悬崖,光润无痕。西北方岩高千仞,土石相间,有矮松,荒草,浅灌。中间石头上有较多石刻,大多凌乱无序,唯有“西南镇”三个大字笔力遒劲,是翁溥所书。

极顶的石头上,还有三个圆圆的坑洞,直径都在一尺左右,一个较深,两个相近的较浅。不知道其中哪一个是当初的油盐钵。传说古时候此一坑洞内,每日夜里渗出食盐一钵,恰够无相寺的师傅们一天所用,方丈安排小和尚每天上山去取。小师傅嫌每天出盐太少,需要一个时辰的劳苦奔波,所以偷偷把坑洞凿大了些,第二天再去看,却是空空如也,再也没有一粒盐了。

走到峰头尽处,有大石凌空巅出,上面可坐四五人,古人称之为龙头石。细看他,恰如龙头高昂,势欲登天,又逢云雾环绕,恍然觉得如龙飞在天。下面就是赤壁丹砂和南崖瀑布。

从牛背脊到峰顶,大约三里路,沿路凡石头出露处,用脚跺,震动轰然有声,感觉整个山体空空洞洞,如同敲击洪钟大鼓,让人惊骇不定。乡人一直传说司空山是一座空山,内锁九条断尾龙,如破之,则会浊浪滔天,直泄东海。

龙头石

(清)黄元源

昂头空际啖岚烟,日月明珠颈下悬。

带驾青云登远客,还为霖雨润中田。

凤鸣共讶声吟水,瀑落群惊口吐涎。

只为山灵豢养好,秋分不肯入深渊。

主峰周遭,处处奇松怪树,尤其令人叫绝的是龙头石之下的蒲团松,从石缝中倔强伸出,高仅尺许,却郁郁葱葱,团团如盖,让人恨不能趺坐其上,尽取天地之灵气,日月之精华。

而让人称奇的,还有巅崖处的怪异之风。站在悬崖边,如果以碎纸片抛投崖下,会因风回舞,起伏不定。看着已经落下山崖,探身不见,悠忽之间,却又飞舞着重回山巅,就像梁间的燕子,自去自来。如果用的是五彩纸,则如飞花舞蝶,款款盘旋,忽上忽下,不离左右。

天气晴朗,举目四望,万里河山,进入胸怀。西观蕲春黄冈,东看天柱妙道,南瞰花亭团湖、长江一线,北顾明堂俊秀、驮尖巍峨。可谓是“极目穷千里,抬头近九天;始觉乾坤大,方知宇宙宽”。天光水色尽入云霞,山呼海啸全融松涛,耳边眼底,端的是如在天上,飘然若仙。

登司空巅

(明)罗汝芳

清风几千仞,吹我司空巅。

喜共二三子,化日看中天。

登司空山绝顶

(清)陈启源

撑空玉柱砥乾坤,尘世沧桑一望吞;

三楚横山连海屿,九江匹练接天门。

短松骨老云衣薄,衰壑阴沉日色昏;

笑语分明通帝座,衣衫常惹御烟痕。

以前曾几次登顶,那种骋怀游目,神飞千里的感觉,让人心胸开阔,感慨万端。可这次陪同规划团队上山时,整个早上,主峰一直被云雾笼罩,我们在顶上等了差不多四十分钟,也没等到云开雾散。眼看着光线强了,以为太阳会出来,大家兴奋喧闹起来。可转眼又暗下来,一时风寒料峭,于是大家裹紧衣服沉寂下来,情绪有些低落……我突然有种感悟,我们这么执着地等待浓雾散去,不也是一种执念吗?想看云海翻腾,想看山环水抱,这美好的愿望固然是好的,可阳光也好,浓雾也罢,并不受我们的意志左右,又何必执拗地胶着呢?再说了,司空山的主峰,从不同的方向看,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法像,如达摩祖师、慧可大师、弥勒菩萨、雄狮等等,真的站立山巅,石头还是那些石头,万年不改。其实山形上所有的变化,以及我们看见的是佛,是菩萨,是浓雾,抑或是远山近水,全在于我们内心的感受,在于我们心的流转。这让我想起一首禅诗:

心随万境转,转处实能幽。

随流认得性,无喜亦无忧。

诗出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,其大意是:为了保持心的清新,就必须流动。但是在流动的时候,仍然要保持“幽”,要在“无心”中感应周遭的事物,不注入任何情绪和主观因素。心在万境流动的时候,要保持清纯,不失本性。最后这句“无喜亦无忧”,说的是心在反映世间万物时,超越了喜忧、爱憎、苦乐等一切对立观念,这样的一颗无差别心,既生机勃勃,活泼地反映外界事物,又从容淡定,超越世俗的束缚。

此时此刻,如果我们能够用一颗清净心感应当下,不执着于登高望远,而是认真聆听风过丛林,云雾绕身的别样境界,从容听取山下车鸣人唤的繁华,不因雾锁峰头而忧,不因身处云端而喜,这不就是修到了一颗无住的禅心吗?

“应无住而生其心”,一千多年前瞬时点化六祖慧能,使其豁然开悟。“无住生心”是《金刚经》的精髓,也是禅的精髓!“无住”,就是处世时能超然物外,不被对象迷惑,出乎其外。“生心”,就是对外物自然感应,如明镜观照,入乎其内。无住而生心,就有了生机意趣;生心而无住,就有了从容与宁静。

一时间,仿佛自己成为峰头的一棵松树,站成了永恒……

(网络借图)

来源:司空山文化旅游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
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热点内容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