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/12/6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佚名 点击: 61 次

吴字贤

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来临。

清明节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。《历书》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古时,每逢清明节,人们都会举行扫墓祭祀、植树、插柳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放风筝、斗鸡、射柳等特色节日活动,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崇敬,感悟“死生亦大矣”的生命真谛。中国诗词记忆里,记录着清明节独特的文化印记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游子思归;“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”的踏青知返;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的寻春胜景……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扫墓祭祖和踏青游春两项主要活动,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承担着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。

白下有山皆绕郭,清明无客不思家。清明时节,是人们携妻带子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日子,也是植树插柳、登高望远、踏青郊游的日子。然而,与往年不同,今年清明节,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,输入性疫情风险不容忽视,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。为了严防疫情反弹,巩固和拓展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态势,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各地经过审慎权衡,要求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的祭扫活动,号召广大群众居家祭祀,过一个安全、健康、绿色的清明节。

天地清明,人间有情。暂停公墓祭扫等聚集性活动,并不意味着不能祭祀祖先,也不意味着丢掉追思怀远的千年习俗。如何才能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祖两不误?对于有关部门来说,要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,在落实好“禁”的任务的同时,也要扎实做好“疏”的工作。比如,殡葬服务单位推出代客“云”祭扫项目,通过开发虚拟祭扫平台再现祭扫场景,既能有效避免人群聚集引发的感染风险,也能满足人们祭奠故人、寄托哀思的需求。对于广大群众来说,即使不前往墓地现场祭扫,也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文明祭祀活动。比如,家人围坐一起读族谱、讲族史,学习先人优秀品质,传承优良家风,增加家族荣誉感,引导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、珍惜生命;或是通过收集与清明相关诗句、为先人制作留言寄语卡片等方式,在追思怀念中,营造浓厚的清明节日文化氛围;又或者是家人围坐一起观看故事片、纪录片,在追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中厚植家国情怀,感念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;一家人围坐话家常、做美食,增进家人间彼此交流,弘扬敬老爱老优良传统。这样的形式和活动,既能传承清明习俗文化,又能传递浓浓的家庭温情。

清明年年有,风景旧曾谙。清明节将至,倡导网上祭扫、文明祭扫,既是疫情防控、确保安全的需要,也是移风易俗、倡导新风之举。祭扫形式有所变化,但不变的是对先辈的尊重与敬仰,不变的是对故人的追思和怀念,不变的是对家庭的重视、对优良家风的传承。正所谓厚祭不如孝养,孝行重在当下。日常生活中,对家人多关心、多陪伴,给身边人多一份善待与宽容、一份理解和尊重,做到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这才是清明祭祀的本义和初衷。若能如此,又何必在乎一时一地的扫墓呢?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网站地图
  • 发布优势
  • 广告合作
  • 版权申明
  • 服务条款
  • Copyright (c) @2012 - 2020



    提醒您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